第二章:详解静态单赋值形式
我们在前面章节已经讨论了 SSA 形式在编译器技术中的重要性,以及 SSA 形式在现代编译器技术中的应用。
那么,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更详细的介绍 SSA 的概念,以及在现代编程语言特性中的应用。
术语介绍:
本文开始,将会出现很多编译技术中的术语,我们希望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便于大家理解。
- AST: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是源代码的树形结构表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语法结构。
- SSA IR:静态单赋值形式中间表示(Static Single Assignment Form 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是编译器中一种中间表示形式,每个变量只能被赋值一次。
- IR:中间表示(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是编译器中一种中间表示形式,通常是SSA IR。
- 左值:可以出现在赋值符号左边的东西,通常是变量,指针,数组,结构体等。
- 右值:可以出现在赋值符号右边的值,通常是常量,变量,指针,数组,结构体等。
- Phi 函数或
φ
符号:在 SSA 形式中,Phi 函数用于处理多路分支情况下的变量赋值,根据控制流图的不同路径,选择不同的赋值,在后续文章中的φ
符号均表示 Phi 函数。 - 基本块:在编译器中,基本块是代码的连续执行序列,没有分支和跳转,通常是循环或条件语句的内部。
- CFG: 控制流图:在编译器中,控制流图是代码执行流程的图形化表示,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基本块,边代表控制流关系。
- 闭包:在编译器中,闭包是指一个函数与其相关的环境(包括自由变量)一起被捕获和存储的组合。
- OOP: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是一种编程范式,通过类和对象来组织代码,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抽象。
SSA 的基本概念
SSA(Static Single Assignment)是一种中间表示形式,其核心特征是:
- 每个变量只能被赋值一次
- 每次使用变量时都能明确知道它的定义来源
- 使用版本号来区分同一个变量的不同定义
我们接下来将会根据下图来讨论 SSA 的几个核心问题与他们在实际生产中的概念扩展
核心特征一:每个变量只能被赋值一次
SSA 的核心特征是“每个变量只能被赋值一次”,这个 特征在现代编译器技术中非常重要,作为对比,我们可以观察下面这个案例:
# 原始代码
x = 1
x = x + 1
x = x * 2
# SSA 形式
x1 = 1
x2 = x1 + 1
x3 = x2 * 2
在 SSA 形式中,每个变量只能被赋值一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始 代码中的 x
变量在 SSA 形式中被拆分成了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用不同的变量名来表示。
“覆盖” 与 “传递” 概念解析
覆盖释义
在原始代码中,我们使用 =
符号表示赋值,覆盖掉了名字为 x
的变量。在这个操作中,x
这个词法符号表示的变量是一个可以重复赋值的容器。虽然在运行时,x
变量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个值,但是在原代码的编译期(无脚手架),我们无法知道 x
变量在运行时会被赋值几次,每次赋值的值是什么。
我们每一次对 x
的操作,都会“覆盖”掉 x
变量之前存储的值。
传递释义
我们在 SSA 的形式中,可以认为 x1
和 x2
是两个不同的变量,x3
是另一个变量。x
被分割成了三个变量,每隔变量也都可以准确的找到他的数据流依赖关系。
核心特征二:Phi 函数用于合并控制流
在静态单赋值形式(SSA)中,Phi 函数(通常写作 φ
函数)是一个用于在基本块的合流点处合并来自不同控制流路径的变量值的特殊函数。当程序中存在条件分支或循环时,变量可能在不同的路径上被赋予不同的值。为了保持 SSA 的特性——每个变量只被赋值一次,我们需要一种机制来在这些路径汇合时合并变量的多个版本,这就是 Phi 函数的作用。
Phi 函数的基本概念
Phi 函数的形式为:
x = φ(x1, x2, ..., xn)
其中,x1
到 xn
是来自不同控制流路径的同一个变量的不同版本,Phi 函数选择其中一个适当的值赋给 x
,具体选择取决于实际的执行路径。
Phi 函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运行时函数,而是编译器中用于表示变量合并的一种抽象概念。在实际的代码生成过程中,Phi 函数会被消解,具体的实现方式取决于目标机器架构。例如,编译器可能通过寄存器分配和移动指令来实现变量值的合并。
关于 Phi 函数消解的问题,一般会在 IR 编译到更低级的字节码(LIR 或机器 码)的过程中进行消解。一般编译器中的各种条件跳转,循环跳转,都会在编译期间被展开,展开后的代码中将不再存在 Phi 函数。
示例分析
考虑下面一段包含条件分支的代码:
# 原始代码
let x;
if condition:
x = 1
else:
x = 2
y = x + 1
在这段代码中,最终 y
使用到了 x
的值,而 x
在 if
和 else
分支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值,由于 if 的条件语句 condition
的存在,x
变量在 if
和 else
分支中产生了不同的值,我们无法在编译的时候确定 x
的值究竟是谁,所以使用 phi
来创建一个新的 x
的版本,并根据条件分支的执行路径来选择正确的 x
的版本。
# 转换后的 SSA 形式
if condition:
x1 = 1
else:
x2 = 2
x3 = φ(x1, x2)
y1 = x3 + 1
图形化表示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使用控制流图(CFG)来表示上述代码的执行路径和变量赋值。
在这个图中,MergePoint
节点表示控制流的合流点,Phi 函数在此处用于选择正确的 x
值。
Phi 函数的必要性
如果不使用 Phi 函数,我们无法在 SSA 中正确地表示从不同控制流路径合并的变量值,因为这会导致变量被多次赋值,违反 SSA 的单赋值特性。
例如,下面的示例在 SSA 中是非法的:
# 非法的 SSA 形式(错误)
if condition:
x1 = 1
else:
x1 = 2 # x1 被重复赋值,违反了 SSA 规则
y1 = x1 + 1
使用 Phi 函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正确的 SSA 形式
if condition:
x1 = 1
else:
x2 = 2
x3 = φ(x1, x2)
y1 = x3 + 1
Phi 函数在循环中的应用
在本小节中,我们仅简单探讨 Phi 函数在循环结构中的应用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编译过程中,编译器需要首先对循环进行基本块分割(Loop Basic Block Splitting),然后通过数据流分析(Data Flow Analysis)来确定 Phi 函数的精确插入位置。这是因为 Phi 函数的插入并非循环结构的必然结果,而是取决于变量的活跃性(Variable Liveness)和定值-使用链(Def-Use Chain)等因素。
Phi 函数也用于处理循环中的变量合并。考虑下面的例子:
# 原始代码
i = 0
while i < 10:
i = i + 1
转换为 SSA 形式:
# SSA 形式
i0 = 0
loop:
i1 = φ(i0, i2)
if i1 < 10:
i2 = i1 + 1
goto loop
else:
exit
在这个例子中,Phi 函数 i1 = φ(i0, i2)
用于合并循环进入点的 i0
和循环体内部更新后的 i2
。这表示在循环的每一遍迭代中,i1
的值要么是初始值 i0
,要么是上一轮迭代更新的 i2
。
在普通的代码修改为 SSA 形式之后,用户很容易读懂,但是在循环修改为 SSA 形式之后,用户就会发现一些和之前不一样的内容,这是因为上述代码 SSA 形式的循环中,涉及到了 loop 基本块,if 块儿和 else 块儿。这些块儿是把代码从循环结构中切分出来得到的,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会讲解基本块儿的划分问题。
图解循环中的 Phi 函数
在这个控制流图中,Phi 函数所在的 MergePoint
节点合并了初始值 i0
和循环后更新的 i2
,以供下一次迭代或退出循环时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Phi 函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运行时函数,而是编译器中用于表示变量合并的一种抽象概念。在实际的代码生成过程中,Phi 函数会被消解,具体的实现方式取决于目标机器架构。例如,编译器可能通过寄存器分配和移动指令来实现变量值的合并。
核心特征三:变量版本号区分
SSA 的第三个核心特征是变量版本号区分。为了确保每个变量在 SSA 形式中只被赋值一次,我们需要一种机制来区分同一变量在不同赋值点的不同版本。变量版本号的引入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虽然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直接或者间接的接触到了变量版本号,但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变量版本号,我们在这里会额外给出一些案例。
基本概念
在 SSA 形式中,每当一个变量被赋值时,都会生成该变量的一个新版本。这通常通过在变量名后添加下标或其他标识符来实现。例如,对于变量 x
,其不同的版本可以表示为 x1
、x2
、x3
等。每一个版本都代表了变量在某个特定赋值点的值。
示例分析
考虑以下原始代码:
# 原始代码
x = 1
x = x + 1
if condition:
x = x * 2
y = x + 3
将其转换为 SSA 形式后:
# SSA 形式
x1 = 1
x2 = x1 + 1
if condition:
x3 = x2 * 2
else:
x4 = x2
x5 = φ(x3, x4)
y1 = x5 + 3
在这个例子中:
x1
是x
的第一次赋值。x2
是基于x1
的第二次赋值。- 在条件分支中,
x3
来自x2 * 2
分支,x4
来自x2
分支,通过 Phi 函数合并为x5
(在前面的核心特征二中已详细介绍)。 y1
最终使用了经过 Phi 函数合并后的x5
的值。
变量版本号的管理
变量版本号的管理通常由编译器在 SSA 转换过程中自动处理。以下是变量版本号管理的几个关键步骤:
-
变量重命名(Renaming):
- 当一个变量被赋值时,编译器为其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
- 该过程确保每个变量版本在 SSA 中只被赋值一次。
-
追踪变量依赖(Dependency Tracking):
- 通过版本号,编译器可以精确追踪每个变量版本的定义和使用位置。
- 这有助于后续的优化,如常量传播、死代码消除等。
-
消解 Phi 函数(Phi Function Resolution):
- 在存在多个控制流路径的情况下,Phi 函数帮助合并不同路径上的变量版本。
- 编译器在后端会将 Phi 函数转换为具体的机器指令。
在变量的 版本号管理中,虽然我们可以做到消解一定程度的 Phi 函数,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我们会有更优秀的算法来生成 Phi 函数,通过更好的 Phi 函数生成算法(定义域打表法),我们可以减少 Phi 函数带来的开销。
变量版本号的优势
引入变量版本号带来了多方面的优势:
- 简化数据流分析: 每个变量版本都有唯一的定义点,使得数据流分析更加直接和高效。
- 支持高级优化: 例如,常量传播、死代码消除、寄存器分配等优化技术都依赖于变量版本号的精确管理。
- 消除赋值冲突: 通过版本号,避免了变量多次赋值带来的冲突,实现了更清晰的变量依赖关系。
图形化表示
以下图示展示了变量版本号在 SSA 形式中的应用,并如何与 Phi 函数协同工作:
在这个控制流图中:
- 每次对
x
的赋值都会生成一个新的版本号。 - Phi 函数指令所在的基本块合并了来自不同控制流路径的
x3
和x4
,生成新的版本x5
,确保y1
使用的是正确的x5
版本。
实际应用中的变量版本号
在现代编译器中,变量版本号的实现可能更加复杂,以支持高效的代码生成和优化。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中的考虑因素:
-
寄存器分配(Register Allocation):
- 编译器需要将 SSA 中的每个变量版本映射到物理寄存器或内存位置。
- 变量版本号在此过程中帮助避免寄存器冲突,提高寄存器利用率。
-
优化联合(Optimization Fusion):
- 通过跟踪变量版本,编译器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指令级并行优化,如指令合并和流水线优化。
-
错误诊断与调试:
- 变量版本号的引入使得编译器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变量定义和使用点,辅助错误诊断和调试工具的开发。
示例:更复杂的 SSA 转换
考虑以下更复杂的代码片段,其中变量 a
和 b
多次赋值,并存在嵌套的控制流结构:
# 原始代码
a = 5
b = a + 2
if condition1:
a = b * 3
if condition2:
b = a + 4
else:
b = a - 1
else:
a = b + 5
y = a + b
转换为 SSA 形式后:
# SSA 形式
a1 = 5
b1 = a1 + 2
if condition1:
a2 = b1 * 3
if condition2:
b2 = a2 + 4
else:
b3 = a2 - 1
b4 = φ(b2, b3)
else:
a3 = b1 + 5
b5 = b1
a4 = φ(a2, a3)
b6 = φ(b4, b5)
y1 = a4 + b6
在这个例子中:
- 每次对
a
和b
的赋值都生成了新的版本。 - Phi 函数
b4 = φ(b2, b3)
合并了内部if
分支的不同赋值路径。 - Phi 函数
a4 = φ(a2, a3)
合并了外部if
分支的不同赋值路径。 - Phi 函数
b6 = φ(b4, b5)
合并了外部if
分支中b
的赋值路径。 - 最终的
y1
使用了合并后的a4
和b6
版本,确保了 SSA 的单赋值特性。
图形化表示
下面的控制流图展示了上述复杂示例中变量版本号和 Phi 函数的应用:
在这个图中:
-
赋值操作:
- 每个赋值操作(如
a1 = 5
、b1 = a1 + 2
等)生成了新的变量版本,确保每个变量的定义点都是唯一的。
- 每个赋值操作(如
-
外部
if-else
分支:- 在
condition1
为True
时,a
被赋值为a2 = b1 * 3
,然后进入内部的if condition2
分支。 - 内部
if-else
分支:- 如果
condition2
为True
,b
被赋值为b2 = a2 + 4
。 - 如果
condition2
为False
,b
被赋值为b3 = a2 - 1
。 - 不论
condition2
的结果如何,内部if-else
分支结束后,插入 Phi 函数b4 = φ(b2, b3)
,将b2
和b3
的值合并为b4
。
- 如果
- 如果
condition1
为False
,a
被赋值为a3 = b1 + 5
,并且b
保持为b5 = b1
。
- 在
-
Phi 函数的插入:
- Phi 函数
a4 = φ(a2, a3)
:- 位于外部
if-else
分支的汇合点,合并了condition1
为True
时的a2
和condition1
为False
时的a3
。
- 位于外部
- Phi 函数
b6 = φ(b4, b5)
:- 位于外部
if-else
分支的汇合点,合并了condition1
为True
时的b4
和condition1
为False
时的b5
。
- 位于外部
- Phi 函数
-
最终赋值:
y1 = a4 + b6
使用了合并后的a4
和b6
版本,确保y1
的计算基于 SSA 形式中的唯一变量版本。
读者可以自行检查自己对上述案例的理解,来自己评价自己是否真理解了值的版本化和 Phi 函数的位置目的。
基本块:分割代码是 SSA 编译的重要前提
在编译器设计中,基本块(Basic Block)的划分是实现 SSA(静态单赋值)形式的关键步骤之一。基本块将程序的控制流划分为若干不含分支的连续指令序列,每个基本块内的指令按照顺序执行,且只有入口和出口。这种划分不仅简化了控制流分析,还为后续的优化步骤奠定了基础。
编译器在构建 SSA 形式时,通常会先将代码划分成基本块,然后在基本块的基础上进行变量重命名和 Phi 函数的插入。
基本概念
基本块是指在程序中一系列连续的指令,这些指令满足以下条件:
- 入口唯一:基本块内的指令只能通过块的第一个指令被执行。
- 无分支中途跳入:基本块内不会有跳转指令,除了块的最后一条指令可能是跳转指令。
- 无分支中途跳出:基本块中的指令会顺序执行,直到块的最后一条指令。
换句话说,基本块是程序中无法被分割的最小执行单元。
划分基本块(Basic Block)的重要性
在 SSA 转换过程中,基本块的划分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 简化控制流图(CFG):将程序划分为基本块后,可以更清晰地构建控制流图,便于分析程序的执行路径。
- 便于插入 Phi 函数:如果有基本块儿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各种算法来插入 Phi 函数(打表或高开销的遍历变量版本)。
- 优化分析和转换:基本块作为 SSA 转换和各种优化算法(如死代码消除、常量折叠等)的基本处理单元,提高了编译器的效率和准确性。
基础基本块划分概述
非 SSA 形式的基本块划分
让我们以之前的代码示例为基础,进一步展示基本块的划分过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作为对比,先讲解非 SSA 形式的基本块划分:
# 原始代码
a = 5
b = a + 2
if condition1:
a = b * 3
if condition2:
b = a + 4
else:
b = a - 1
else:
a = b + 5
y = a + b
基本块划分
将上述代码划分为多个基本块,每个基本块满足前述的基本块定义:
-
入口块(Entry Block):
a = 5
b = a + 2
-
条件判断块(Condition1 Block):
if condition1:
-
True 分支块(True Branch Block):
a = b * 3
-
内部条件判断块(Condition2 Block):
if condition2:
-
内部 True 分支块(Internal True Branch Block):
b = a + 4
-
内部 False 分支块(Internal False Branch Block):
b = a - 1
-
Else 分支块(Else Branch Block):
a = b + 5
-
下一个语块(Next Statement Block):
y = a + b
基本块的控制流图
通过 Mermaid 图表展示基本块之间的控制流关系:
IF 语句中 SSA 形式的基本块划分
考虑以下 SSA 形式的比较复杂的 IF 代码:
# SSA 形式
a1 = 5
b1 = a1 + 2
if condition1:
a2 = b1 * 3
if condition2:
b2 = a2 + 4
else:
b3 = a2 - 1
b4 = φ(b2, b3)
else:
a3 = b1 + 5
b5 = b1
a4 = φ(a2, a3)
b6 = φ(b4, b5)
y1 = a4 + b6
基本块的控制流图
上述代码的基本块之间的控制流关系:
在上述 SSA 友好的基本块儿切割方案中,我们把 phi 插入在条件判断块的出口处紧接的代码块儿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条件判断块的出口处插入 Phi 函数。
基本块(Basic Block)之间的关系
在了解完基本概念和基本切割案例之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基本块之间的关系:
基本块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连续性: 基本块通常是连续的指令序列
- 前驱关系(Predecessor Relationships): 每个基本块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前驱基本块
- 后继关系(Successor Relationships): 每个基本块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后继基本块
其中基本块的前驱和后继关系是基本块之间关系的主要体现,复杂的前驱后继关系共同构成了复杂的代码控制流